中科院三維仿真技術助力蹦床奪冠
從計時器、塑膠跑道到鯊魚皮泳衣、超輕跑鞋、碳纖維撐桿,一項項新技術的運用,使人類運動極限不斷被刷新。
這兩天,18歲小將何雯娜、19歲小將陸春龍先后拿下了北京奧運會女子、男子蹦床個人冠軍。而中國蹦床隊能在成立10年內從一無所有到拿到奧運會金牌,主要得力于高科技輔助訓練軟件VH Trampoline的運用。
中國蹦床隊2004年就用上了中科院花費三年時間研制的這項輔助軟件。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虛擬現(xiàn)實技術實驗室主任夏時洪博士昨天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這個軟件項目開始于2002年,當時由科技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牽頭,中科院和北京市科委聯(lián)合開發(fā),希望通過研究競技體育運動的數(shù)字化三維人體運動的計算機仿真技術,并以蹦床、跳水為例,研制一套基于三維人體運動仿真技術的計算機輔助體育訓練系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我國競技體育訓練從傳統(tǒng)上以人眼觀察為主到基于高精度運動捕捉與分析的人體運動測量方法的轉變,在運動分析領域實現(xiàn)從基于經驗的方法到基于人體運動模擬與仿真的人體運動的轉變。
將仿真技術應用于體育項目,特別是現(xiàn)代競技運動訓練并不是中國人的獨創(chuàng)。第16屆冬奧會前,美國一家公司和加利福尼亞戴維斯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了一種雪橇比賽裝置,運動員在這套裝置上能真切體驗到駕駛雪橇沿著跑道飛速下滑的感覺,并通過實驗室的檢測設備實時監(jiān)測運動員的身體狀況,進行技術分析和功能診斷,以便設計最佳路線,制定最佳策略。美國雪橇隊在備戰(zhàn)第16屆法國冬奧會的時候試用了這套裝置,使用后驚喜地發(fā)現(xiàn)比實地訓練節(jié)省了一半的費用,并在相同的時間內訓練次數(shù)大大增加。
人體三維運動分析在競技體育科學訓練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仿真技術主要是對外部環(huán)境的模擬,觀察人體在這種模擬刺激下所產生的反應,運動數(shù)據(jù)通過傳感器跟蹤設備直接記錄,類似好萊塢進行動畫制作時,在演員的身上捆綁大量觸點。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能夠捕捉到人類運動的真實數(shù)據(jù),由于生成的運動基本上是人或器械運動的重現(xiàn),因而效果非常逼真,且能保證訓練的科學性。
雖然各個運動隊都有經驗豐富的金牌教練,但靠肉眼觀察始終不如量化的數(shù)據(jù)。對此,夏時洪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跳水,有一個壓水花的動作,如果壓不住會得很低的分數(shù),有仿真技術之后,就可以量化地知道要用多大的力可以將水花壓到最小。
據(jù)了解,雖然這項技術目前僅針對幾支國家隊的極少數(shù)人,但中科院對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看好,比如在飛行員、汽車駕駛員訓練,以及仿真游戲等方面都可能有很好的應用。“未來仿真技術肯定會應用到普通人生活中。”夏時洪說。